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正文

无为市红庙镇:“和事佬”调出邻里情

2025-09-12 15:05:31

  村(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矛盾纠纷的“第一现场”,在乡间村落,邻里之间朝夕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这些琐碎的“家长里短”,若处理不当,极易升级发酵,影响邻里和睦甚至村(居)稳定。红庙镇有效利用村(居)人民调解室,化解这些“鸡毛蒜皮”,让其成为维护基层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法理情交融的“绣花功”。走进村(居)调解室,常能看到调解员忙碌的身影。面对面红耳赤的当事人,他们不急不躁,先当“倾听者”,让双方充分宣泄情绪、陈述原委;再做“调查员”,实地查看具体情况;然后化身“宣讲员”,结合法律法规、村(居)公约讲清道理;最关键的是做好“贴心人”,用“远亲不如近邻”的俗理唤起共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调解没有固定公式,靠的是法、理、情三者的精细拿捏和融合运用,以“绣花功夫”在针头线脑中寻找平衡点,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签订调解协议。

  化解矛盾更弥合情感。成功的村(居)调解,其价值远不止于解决一桩具体的纠纷。调解室内,时常上演着“化干戈为玉帛”的温情一幕,因宅基地归属闹矛盾的左右邻居,在调解员撮合下,一方主动归还占用的面积,另一方也体谅了其难处;因停车剐蹭而争执的车主,在调解后反而交流起驾驶经验;因宠物问题产生误会的双方,最终达成了文明饲养的共识。调解的过程,也是修复破损的邻里关系、重建信任的过程。它让剑拔弩张化为心平气和,甚至让“不打不相识”的双方成为朋友,有效守护了村(居)“熟人社会”的温情底色,弘扬了互谅互让、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

  小调解筑牢“大平安”。村(居)调解室虽小,作用却大。它像一张高效的过滤网,将大量民间纠纷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减轻了法院诉讼和公安出警的压力,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它以柔性的方式定分止争,维护了村(居)的安宁祥和;在调解过程中普及法律常识,提升了居民的法治素养;更通过每一次成功的调解,传递着和谐、友善、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间小小的调解室,用耐心和智慧筑牢了基层社会“大平安”的根基,是社会治理精细化、法治化、人性化的有力见证。(杭旭东)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