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校园 >正文

【安徽省文明校园风采展】无为市实验小学城南校区

2024-04-28 11:35:50

  近日,中共安徽省委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命名表彰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通报》,公布了安徽省文明校园名单,无为市实验小学城南校区喜获“安徽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无为市实验小学城南校区占地60余亩,总建筑面积达16291.62㎡。自2019年9月正式招生至今,学校高速发展,办学规模连年扩大,现有44个教学班,102名教师,2447名学生。

34.png

  近几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市委教育工委、集团本部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以质量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以效率为灵魂,努力突出办学特色,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教学品牌初步形成,先后荣获“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安徽省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芜湖市首批课后服务样板校”“芜湖市平安校园”“芜湖市文明校园”“芜湖市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芜湖市扫黄打非先进集体”“芜湖市家长学校名校”等荣誉称号。

  抓常规,重点滴,努力建设文明校园

  (一)立德树人,丰富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除常规的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学雷锋”等活动,还不定时开展文明礼貌月、主题宣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活动。自2020年9月起,由少先大队部组织学生,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自编自拍,录制了“文明伴我行”系列教育视频,通过班队会、校园微信公众号推广宣传。

35.png

  声动课间,每月一主题,学校将课间音乐设计为每月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党建引领推进领导班子建设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支部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创建“立德树人·五育乐学”特色党建品牌,并被市委教育工委评为“无为市学校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示范点”。

  (三)青蓝相承,重视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化成长,连续举行青年教师素养大赛、新教师岗前交流培训会以及“青蓝相承”师徒结对工程,引领教师苦练教学内功。也十分重视班主任的培养,持续开展班主任结对帮扶与班主任案例分享活动。目前,学校有三位教师加入了陈金凤芜湖市名班主任工作室。学校各班级也多次获得县、市“先进班集体”称号,其中四(6)中队荣获2022年度“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

  (四)合理规划,树立“乐”核心文化

  学校以“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为目标,扎扎实实开展“乐”核心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将三栋教学楼分别命名为“乐学楼”“乐行楼”“乐知楼”。2020年,学校开始尝试微信公众号作为学校宣传平台,并逐步以“乐”为核心开辟不同的栏目,目前已开辟“乐研教学”“乐彩社团”“乐心润德”“乐智课堂”“乐助心晴”“乐护平安”“乐传喜报”“乐展风采”等13个栏目。除此以外,我们的劳动实践园地命名为“乐耕园”,我们的心灵驿站命名为“乐沁”,我们的陶艺社团叫“泥乐”陶艺室……

  (五)氛围浓厚,着眼校园文化育人

  学校精选了一批富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和温馨提示语张贴在各班的走廊和教室等校园各个角落,使教室文化、墙壁文化、绿地文化发挥着育人作用。

  学校坚持大力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坚决杜绝在校门口摆摊设点等情况出现。设立“爱心家长护学岗”、课间安全护导岗、少先队文明监督岗、党员示范岗,建立领导带班和教师值班巡视制度,协同门卫保安岗,保障学生上放学及课间安全,加强家庭、学校、交警等社会层面的沟通协调。

  全面发展,打造多彩活动阵地

  学校建设了布局合理、美观科学、如诗如画的学校荣誉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墙、德育走廊、扫黄打非主题长廊、“禁毒教育园地”等活动阵地,让学生与经典相伴,与文明守法同行。

  学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辟劳动实践基地(乐耕园),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学校探索利用家校社资源协同育人的策略,通过家委会组织学生参加“草莓采摘”“茶叶采摘”“参观三只松鼠工厂”等亲子活动,丰富素质教育实施路径。

  学校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实现课后服务有需求的全覆盖,学校根据年级的特点安排服务内容,成立了“泥乐”陶艺室、“琴音”口风琴社、“麦田”儿童画社、“奕趣”象棋社、“宣和”国画社、“兰亭”书法社、“舞动精灵”体操社等11个社团,以更好地延伸课堂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36.png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诚然,在过去的几年中,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事业都在稳步推进中,但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形势的变化,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大的挑战。今后,我们将再鼓干劲,再添措施,为社会全面进步育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责任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