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春节】泉塘镇:开展“我们的节日—迎新春、品年味、过大年”系列活动
2021-02-09 09:01:2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一年当中最为隆重,也最令人期盼的节日,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街上的红灯笼挂起来了,小镇的集市热闹起来了,到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好地迎接春节、欢度春节,泉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迎新春、品年味、过大年”系列活动。
大红灯笼中国结,扮靓乡村添“年味”。为营造最隆重的节日氛围,让老百姓感受到浓浓的传统“年味”,泉塘镇组织各村(社区)在集镇、美丽乡村挂起大红灯笼和中国结灯饰,“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红火火迎新年”,在这喜庆吉祥的日子里,中国红是祖国大地的主打色,扮靓了乡村,道出了“年味”,暖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里。
吃吃喝喝过大年,挖掘藏在深巷里的传统“年味”。传统节日少不了传统美食,在泉塘镇街道、各村(社区)都能找到经过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的美食。每当腊月,你就会在中垄村村委会旁边发现一处只在这个时候开放的老作坊,作坊内外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络绎不绝的人们挑着担子、拎着桶,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打年糕。年糕软糯香甜、易储存,而且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深受人们喜爱。每当年关将至,中垄和邻村的居民们就跟商量好了一样,不用通知,就知道该打年糕了,这是几十年的风俗习惯养成的默契。你看那一筐筐按比例配好的糯米和晚稻米,经过1-2天的浸泡,颗颗饱满圆润,仿佛上好的白瓷,经过机器打碎、高温粘合成一条条长长的年糕,趁热切成小块儿,再忙不迭地拿去晾晒,不然就会黏在一起结成团。小时候最喜欢和母亲去打年糕,最爱那一口新鲜出炉的软糯香甜,是春节充满年味的第一道菜。还有钱井村的杨桥米糖、切糖、酥糖、玉带糕、手工米面、手工豆腐等春节必备年货,不仅是吃进嘴里的美味,也是记忆里抹不去的乡愁和泉塘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志愿服务暖人心,文明实践催生新“年味”。为迎接2021年春节的到来,促进春节期间社会和谐、稳定,泉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一系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志愿活动。志愿者化身“交通劝导员”,在集镇、辖区主要路口、军二路沿线广泛开展“文明出行、和谐过大年”交通劝导活动,维持交通秩序,制止乱停乱放、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保障居民安全出行、平安到家。在泉塘菜市场开展宣传活动,向居民群众发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使用公筷公勺”等倡议书,继承和传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倡导文明餐桌,使用公筷公勺,助力疫情防控。志愿者们赶在节前慰问镇域内的贫困户、失能老人、困境儿童、老党员、好人模范......为他们送去慰问礼品、慰问金,让他们感受到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关爱,将爱心传递在彼此之间,接力在社会各界。如火如荼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新的“年味”,引领了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通讯员 徐小学)
来源: 无为文明网
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