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们的节日 >正文

非遗鱼灯舞新春,家乡情韵亮襄安 ——无为市新生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光彩

2025-02-13 09:09:14

  2025年春节,无为市襄安镇新生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为核心,将千年民俗与现代创新相融合,打造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点亮家乡情”的民俗盛宴。鱼灯舞动的流光溢彩不仅为新春增添了喜庆氛围,更凝聚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自豪,成为连接情感、传递美好愿景的文化纽带。

图片1.png

  非遗技艺承载乡愁记忆

  新生村民俗鱼灯历史源于明末清初,文化意义在襄安镇西北乡村广泛流传,具有一定传统价值和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性,鱼灯表演不仅能增强村民凝聚力,更能展示民俗风情。鱼灯制作工艺传承近千年,需经过选材、扎骨架、糊纸、彩绘等多道工序,展现了匠人对传统技艺的精益求精。鱼灯造型以长江流域常见鱼种为原型,如鲤鱼、鲫鱼等,寓意“年年有余”“鱼跃龙门”,寄托了村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非遗展演激活节日氛围

  春节期间,新生村的鱼灯表演成为文旅活动的焦点。正月初二,襄安镇新生村内人潮涌动,灯火温暖,随着新生村党总支书记在开幕式上的一声令下,锣鼓声响起,鱼灯表演正式开始。

  伴着锣鼓声,玩鱼灯的人们各自拿起属于自家的鱼灯,按顺序走出堂屋。寓意“如鱼得水”,也是财源滚滚如流水的象征。一对童子在前方开道,锣鼓齐鸣,开始踩街。喧天的锣鼓声和震耳的鞭炮声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整个村子喧腾起来了。随着绵延不断的锣鼓响声,8名小伙身着蓝对襟,腰扎红绸带,手举鱼灯左右摆动碎步圆场。送鱼灯表演分为 “鲤鱼跳龙门”“摆阵保安泰”“逗跃情戏水”“欢舞盛世代”四大部分。

  非遗联结乡情共筑幸福

  鱼灯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村民情感的载体。春节期间,鱼灯走进村内各村民组和居民家中,以“红灯一绕”传递祝福,凝聚村民温情。村两委将鱼灯展演与新生花卉苗木观景步道、陶氏宗祠民俗文化结合,吸引游客感受无为的历史底蕴。这个春节假期,新生村接待游客量较往年同比增长明显,村内两家土菜馆每日订单爆满,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拉动乡村经济的新引擎。

图片3.png

  一盏鱼灯,照亮了新生村的夜空,也点亮了游子心中的乡愁。它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乡土记忆的延续。在这个“非遗版”春节里,鱼灯舞动的不仅是吉祥与丰收,更是一个村庄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

责任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