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年俗——无为鱼灯
2021-02-20 15:47:38
无为最具特色的年俗——无为鱼灯(灯舞),于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为鱼灯历史悠久,又称“吉祥灯”“太平灯”,传说北宋仁宗时,包公到陈州放粮得胜回朝,普召全国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灯,当时无为军敬献八条“鱼灯”,得到朝廷赞扬,无为民间舞蹈“鱼灯”从此传承至今。
最早记录无为鱼灯的,是在宋人杨元亨《沁园春·无为灯夕上陆史君》的词里。关于无为鱼灯的形象,杨元亨这样描写:元宵时“人迎笑,似玉京春浅,长是灯时。”又说:“万斛金莲,满城开遍,朵朵留迎学士归。”清《无为州志》记载:“十三日至十五上元,为元霄节,用黏米作牢丸相馈遗,张灯为鱼龙及百故事式,酺聚为乐,箫鼓烛爆达旦,凡四日,不禁夜”。这是权威史料对于鱼灯的准确记载。
旧时,无为人每年春节都玩鱼灯。玩鱼灯的第一天叫“起灯”,玩鱼灯最后一天叫“送神”。从“起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民俗里,无为人把鱼灯作为神灵来供奉,如村里遇有传染病灾、农作物虫害或者其他不吉祥的事,一律按“许愿还愿”的形式来玩鱼灯。民间俚语有言,“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
新时代,无为鱼灯一般每三至五年举办一次,俗称“三年玩两头,两年三不玩”,主要包括灯彩艺术、舞蹈阵法、鼓乐艺术以及鱼灯表演仪式等,最为突出的是舞蹈阵法,它是模拟鱼的生活习性加人类想象创作出来的,舞蹈动作灵活多变,能够排出“天下太平”“人口太平”“六畜太平”等造型。舞蹈时,伴有击打类乐器和唢呐,配以鞭炮的炸响,营造出喜庆的氛围。(童有兵)
来源: 芜湖文明网
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