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培育 > 道德建设 >正文

无为市洪巷镇:抗战英雄戴安澜遗物“回归”故里

2021-11-19 14:39:33


戴安澜将军遗物捐赠现场图片

  “这是戴安澜将军使用过的军帽、手枪套……”11月17日上午,戴安澜将军的侍从副官孔德宏(1985年逝世)的一名亲属,将孔德宏临终前转交其保存的2件珍贵物品,无偿捐赠给洪巷镇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洪巷镇主任科员戴茂标对捐赠行为高度赞赏、表达了衷心感谢,并说“将军遗物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广大观众提供生动的历史见证物,我们将在保管好文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和作用,让爱国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戴安澜1904年出生于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戴自然村,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1942年在缅甸殉国,是第一位获得美国总统勋章的中国军人,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我国台湾省印制发行了戴安澜将军纪念邮票,并且每年都举办戴安澜将军纪念性活动。现存的戴安澜故居,为民国期间建造,砖木结构,青砖小瓦,建筑面积152平方米;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前近300年树龄的枫香古树,秋冬之时,枫叶流丹,艳丽夺目。


戴安澜故居前枫香古树图片

  1933年1月,戴安澜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7军第25师145团团长时,孔德宏即成为其侍从副官,一直持续至1942年戴安澜将军逝世。孔德宏生前常常回忆在戴安澜身边的日日夜夜,教育子女亲友要爱国爱家。戴安澜生活简朴,爱兵如子;对家人既关爱有加,又十分严格;公私分明,不允许家人使用他的小汽车;不允许卫兵称呼子女为少爷、小姐,更不允许士兵向家人行军礼。有一次他和将军外出营房,查看民情,因为饥饿就在一家店里吃了面条,结账时发现两人都没有带钱,他不允许我们亮明身份,也不允许赊帐,而是甘愿自己留下来作为“人质”,命令我回去拿钱来付帐。

  近年来,洪巷镇大力弘扬戴安澜爱国主义精神、英雄文化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提升,着力将戴安澜故居、戴安澜纪念馆、安澜广场办成戴安澜生平事迹内容丰富、权威、实物众多的纪念处,以此来缅怀将军,激励后人。(徐小松)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