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梦婕
2021-02-19 11:10:41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被誉为皖地八大特产之首。2006年,无为剔墨纱灯成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承剔墨纱灯技艺 时不我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甚至严重的脱节。如何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育结合起来,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一直以来都是汤沟中学美术老师吕梦婕在思考的问题。为了上好这节有关传统文化的公开课,吕梦婕老师四处寻找有关无为剔墨纱灯的资料,了解到无为剔墨纱灯虽然具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但这项蕴含着当地所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独创的传统手工技艺的艺术发展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受到历史战乱和灾荒的影响,其工艺技术几近失传,这让吕梦婕萌生学习剔墨纱灯技艺的强烈念头,从此跟剔墨纱灯结缘。
吕梦婕找到了无为剔墨纱灯目前唯一的传承人朱晓钟大师,跟随传承人大师潜心学习。因家中有老人和孩子,并且每天都有教学工作和任务,吕梦婕只能挤出自己的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去学习。因为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吕梦婕特别珍惜,学习特别地认真刻苦,经常一画就是十几个小时。剔墨纱灯的技艺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十分复杂而且有比较大的难度,学习的过程也十分枯燥,但吕梦婕却一直坚持学习,不论寒暑,十分有毅力。通过几年刻苦的学习,以及对无为剔墨纱灯技艺不断地钻研,吕梦婕扎实又熟练地掌握了剔墨纱灯制作技艺。2018年初经芜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批准,正式成为传承人朱晓钟大师的徒弟,这也是对吕梦婕多年艰苦学习的极大肯定,让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了使命感,并且也坚定了吕梦婕长期致力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剔墨纱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决心,积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贡献。
剔墨纱灯进校园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无为剔墨纱灯是安徽省本土文化中优秀的民间传统美术,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多年传统技艺的学习让吕梦婕想到,何不把这种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呢?2018年5月,通过和校领导的积极沟通,在汤沟中学校方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汤沟中学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剔墨纱灯引进校园,成立剔墨纱灯艺术工作坊,开设剔墨纱灯艺术社团,吕梦婕任指导教师。
剔墨纱灯技艺的特色是纱上彩绘,在纱上作画并非易事,传统的剔墨纱灯,需要制作者具备多年的工笔画基础,而大多数学生“零基础”怎么办?吕梦婕积极探索,着眼于促进学生兴趣、需要和特长的个性化发展,再结合学校的具体特点,积极将传统非遗文化融入中学美育课堂教学中,并结合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将继承和创新紧紧连在一起。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改良,不是以工笔入画,而是以学生们喜欢的形式,比如说卡通画、装饰图案等来进行创作,创新又给学生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以此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认识并能尊重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以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
让剔墨纱灯的“灯火”永不熄灭
自2018年以来剔墨纱灯艺术工作坊常年开设剔墨纱灯课程,吕梦婕又带领工作坊的学生们,积极参加省市级的各类展览展示,组织各类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吕梦婕也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文化活动和非遗传承的展览和民俗活动。每一次的活动都是有意义的非物质文化的展示,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喜爱无为剔墨纱灯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也起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剔墨纱灯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吸引广大市民和广大文艺爱好者、绘画爱好者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活动中来,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剔墨纱灯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汤沟中学剔墨纱灯传承与创新校本课程项目已启动,吕梦婕任项目负责人,积极带领和组织教师们对剔墨纱灯传承与创新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未来,剔墨纱灯的课程不仅仅是在社团内开设,更希望能结合学校本身的特色,把它普及到校园,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这样的课程里。在让中学生们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又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吕梦婕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中学生真正树立起传承的意识,也真心爱上这门民间美术。把“灯”留住,让剔墨纱灯的“灯火”,永不熄灭!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