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培育 > 好人在身边 >正文

王孝芳:身体力行建家风 逆境坚守扬美德

2024-03-07 14:33:54

  人物简介:王孝芳,群众,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襄安镇新生村人,1950年3月15日出生,1976年4月至2005年5月担任新生村妇女主任一职。

  事迹简介:王孝芳曾任新生村妇女主任,工作期间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王孝芳的丈夫王记毫在1985年因为工作原因在卸电线杆时发生意外受伤导致高位截瘫,长期卧病在床三十多年,她独自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王孝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妇女的风采。荣膺无为县首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荣誉。

  正文:

  在静谧深远的乡村腹地,居住着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王孝芳,她曾经担任新生村妇女主任,同时也是家中高位截瘫丈夫的坚实依靠。王孝芳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生动刻画出当代农村妇女坚韧不拔、勇挑重担的形象。

  履职尽责有担当,一线奋斗绽芳华

  “在农村工作,把每一次入户,每一次和村民交流当作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把温度融入服务中去。”自担任村干部以来,王孝芳就把村当作自己的大家庭,在村工作的二十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了新生村的每个角落,尽心尽力帮扶困境妇女儿童及空巢老人,走访慰问高龄老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监护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走访,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谁家有矛盾了,哪家最近有什么难处了,王孝芳都心中有数并积极主动去处理,对自己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也及时和上级部门对接,寻求帮助。提起王孝芳,村民都说她“工作不怕辛苦,更有责任心,事情交给她办,放心”。

  作为一名妇女干部,王孝芳把家庭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她自己努力平衡好工作和小家的关系。工作之余,她用心陪伴家人,孝顺公婆,教育好子女,体贴好丈夫,她以善良朴实和宽容理解的心善待每一个人,助推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风雨同舟不言悔,矢志不渝守初心

  正当王孝芳家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时,一次突如其来的噩耗改变了这一切。王孝芳的丈夫王记毫在1985年因工作原因在卸电线杆时发生意外受伤导致高位截瘫,以后的日子只能瘫痪在床,生活完全陷入无法自理的状态。这件事对王孝芳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上有公婆,下有三个儿女,以后这个小家只能靠她一人支撑……面对这让人无法接受的变故,王孝芳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坚定地承担起照顾丈夫的责任。

  由于老伴王记毫长期卧床,身体日趋僵硬,有时手指也无法自由活动。三十多年来,作为妻子的王孝芳始终如一地照顾他,期间未曾流露半分怨言。每天凌晨五点,她准时起床为老伴洗漱、梳理发丝,然后煮粥、喂食,定期清理更换衣物及床上用品。为了防止王记毫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卧姿引发不适,她还特地购置了一张医疗专用床,夜里每隔两小时便会起身帮助老伴翻身。最初,王孝芳还需依靠闹钟提醒,动作略显慌乱,后来,她已经形成生物钟,准时自然醒来,熟练地帮助老伴完成翻身动作,时刻留意老伴的任何需求。这些看似细微的生活琐事,实则包含了常人难以持久的付出,而王孝芳却默默坚守,在王孝芳的精心照料下,卧床不起的王记毫没有生过一次褥疮,精神也一直不错。

  “是我耽误了她啊,有时候看到自己没有希望的日子,真不想拖累她……”王记毫不止一次这样说,可邻居们都说,王记毫上辈子定是积大德了,找到这么好的老婆。王孝芳自己却说,“自己只是尽到了一个妻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话说起来很简单,但这一坚守就是几十年,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生活中传承着,她的毅力让人敬佩。王孝芳对丈夫王记毫、对王家始终如一的爱,是难能可贵的,她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初心。

  言传身教美德传,璀璨光芒照四方

  王孝芳在家中,没有和公公婆婆“红过一次脸”,在处理家里的大小事时,她经常与公婆、丈夫互相商量,在教育孩子方面,她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不管小家如何,她依然是那个有热心的人,谁家有事,她都毫不犹豫地去帮忙。王孝芳的言传身教,这些年也在不断影响着身边的人。母亲的言行,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王孝芳的孩子们对长辈也非常孝顺,一有空就会回老家团聚,帮助母亲料理家事。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长期的操劳,王孝芳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日益欠佳,满头青丝渐染霜白,腰背也愈发佝偻,但是在新生村大家依然会经常看到一个七十多岁步履蹒跚的老人,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在阳光下沐浴阳光。尽管王孝芳她自己已年逾古稀且腿脚不便,但是她始终坚持晴好天气推着丈夫在村落内外散步,缓缓游走。她的坚韧和爱心不仅赢得了丈夫深深的感激,也深深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人。

  今年1月王记毫去世,这一陪就是“青春”到“白发”。“当初我们走到一起,就注定我这辈子都会和他相守。”这三十多年,王孝芳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淋漓尽致地阐述了孝爱的深层内涵,诠释了一个朴实农民的优秀品质,用平凡而朴实的善行传递着社会正能量。她将爱心和孝心注入每个子女后代的心中,并让他们不断传承、发扬,谱写出了一曲“孝老爱亲”的赞歌。(毛芳琴)

责任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