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从兰:柔肩扛万难 大爱映乡邻
2025-07-28 10:32:13
人物简介:左从兰,女,1987年8月,群众,目前在学校门口摆摊,无为市牛埠镇青山行政村洪院自然村村民。
事迹简介:在无为市牛埠镇青山行政村洪院自然村,38 岁的左从兰是村民们口中 “最暖的光”。这个生于 1987年的普通农妇,脸上总挂着浅浅的笑,可这笑容背后,是九口特殊家庭的生计重担,是日复一日对乡邻的热忱帮扶,更是十几年如一日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责任的山;用温暖的善心,照亮了乡邻的路。
正文:
九口之家的 “顶梁柱”:苦难里撑起一片天
左从兰的家,是一串被生活紧系的 “绳结”,每一个结都浸透着艰难。丈夫五年前因尘肺病引发脑膜炎,脖子以下失去知觉,瘫痪在床的五年里,吃喝拉撒、翻身擦身全靠她亲手照料 —— 每天重复八次翻身,防止褥疮;熬制温软的米糊一勺勺喂下,只因他无法吞咽硬食。
丈夫的哥哥天生聋哑,一辈子没离开过家,穿衣吃饭全凭她操心;侄子先天性智力残疾,连完整的话都讲不清,侄媳妇同样智力残疾,前些日子又住进了医院;年迈的公公婆婆早已丧失劳作能力,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最大的刚上六年级,最小的上四年级),正需要悉心照料。
一家九口,老的老、病的病、残的残,所有生计与希望,都系在左从兰这根 “顶梁柱” 上。有人劝她 “太难了”,她却只是笑笑:“一家人在,就有奔头。”
从凌晨到深夜:琐碎里的坚守与担当
凌晨四点,天还未亮,左从兰的身影已出现在灶台前。先熬好丈夫能吞咽的米糊,小心翼翼喂完后,帮他翻身、按摩;接着给聋哑大伯哥找好干净衣服,帮侄子穿鞋,给三个孩子梳辫子、整理书包…… 等家人安顿好,她抓起农具就往田里赶 —— 几亩水稻和蔬菜,是全家的口粮,耽误不得。
正午日头最烈时,别人躲在树荫下歇凉,她还在地里弯腰薅草,汗水流进眼睛就用袖子蹭蹭,心里念叨着 “多薅一把,稻子就能多结几粒,孩子能多喝口米汤”。傍晚从田里回来,来不及擦汗又扎进厨房,和面、蒸制凉皮凉粉 —— 这是她琢磨的营生,第二天一早要去学校门口摆摊,赚的钱要给丈夫买降压药,给孩子买作业本。
五年里,她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却从没让家人受过委屈:丈夫的床铺永远干净无异味,孩子们的衣服洗得发白却整整齐齐,公婆的饭菜总透着温热。
自家难顾仍念邻:微光里的善意暖流
“自家的担子再重,也不能忘了身边更难的人。” 这是左从兰常挂在嘴边的话。村里两户五保户老人,始终被她放在心上。
腿脚不便的潘大爷,院子常积着落叶,她隔三岔五就去帮忙清扫,天气好时把被褥抱到院里晾晒,让老人能躺在带着阳光味的被窝里;视力不佳的洪爷爷,看不清米袋上的字,她每月都专程去镇上帮他买米买油,扛回老人家里,还坐在床沿陪他唠嗑,听他讲年轻时的故事。
有回洪爷爷拉着她的手哽咽:“丫头,你比亲闺女还亲。” 她红了脸摆手:“您别这么说,搭把手的事,不碍事。” 有人劝她 “顾好自家就够了”,她却笑着摇头:“老人们无儿无女,更需要人疼,能帮就帮一把。”
笑对苦难盼天亮:岁月里的坚韧与希望
十几年里,左从兰从没买过一件超过百元的衣服,衣柜里最贵的,是几年前赶集时花30元买的外套;冬天手上布满裂口,渗着血也舍不得买护手霜,可她总把家人打理得清清爽爽。
最难的是去年冬天,丈夫夜里胸闷嘶吼,她起身揉着丈夫胸口轻声宽慰;侄子又赤脚乱跑磕出伤痕,她抱着他往医院赶,消毒、包扎忙到后半夜。回到家看着炕上熟睡的家人,她坐在灶门前掉了几滴泪,可天刚蒙蒙亮,又系上围裙笑着对孩子说:“看,锅里的粥香不香?”
“日子再难,总有天亮时。” 她总这样笑着说。这笑容里没有抱怨,只有对生活的热忱。聋哑的大伯哥见她从田里回来,会咿咿呀呀递过小板凳;瘫痪的丈夫看着她忙碌的背影,眼角常挂着泪;孩子们脆生生的 “妈妈” 声,是她听过最甜的声响。
38岁的左从兰,鬓角已悄悄爬上银丝,可那挺直的腰杆、温暖的笑容,在乡间晨光里像一株迎风的向日葵,倔强而明亮。她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 “坚韧” 与 “善良” 写进了生活的每一个褶皱。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