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培育 > 好人在身边 >正文

孙根意:助人为乐显真情 平凡善举暖人心

2025-09-05 09:55:27

  人物简介:孙根意,男,40岁,无为市牛埠镇民权村一名普通村民。

  事迹简介:四十载春秋里,他始终揣着“能帮一把是一把”的朴素信念,用日复一日的善举温暖着乡邻的生活。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村口那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于细微处滋养着乡村的温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农民的担当与品格。

  正文:

  守望相助,做乡亲们的 “贴心人”

  在民权村,孙根意的手机号是许多老人和困难家庭的“紧急联络线”。

  80 多岁的独居老人王大爷腿脚不便,是孙根意多年来的牵挂。从日常帮老人挑水、买菜,到逢年过节送去米面油,他把老人的生活照看得无微不至。2024年深冬的一个深夜,王大爷突发急病,孙根意接到邻居电话后,二话不说披上外套就冲出家门,连夜开车将老人送到镇卫生院,垫付了2000多元医药费,守在病床前直到老人转危为安。“小孙比亲儿子还上心啊!”痊愈后的王大爷逢人便夸。

  潘头村的许艮霞一家曾因孩子患肾病综合征陷入困境,高昂的治疗费让孩子上学都成了难题。孙根意听说后,主动跑到镇关工委跑前跑后,协助整理申请材料,最终为孩子争取到助学金。他还时常带着文具、书籍上门,像叔叔一样鼓励孩子:“别怕困难,好好读书,将来啥坎儿都能过去。”

  公益先行,做乡村文明的 “带头人”

  “一个人的力气有限,大家一起干才能把村子变更好。” 孙根意不仅自己热心公益,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全村人的志愿服务热情。

  村里的防汛圩埂曾是出了名的“拦路虎”,坑洼路面一到雨天就泥泞难行,老人小孩摔过不少次。2022年开春,孙根意自费买来铁锹、推车,挨家挨户喊上村民:“路修好了大家都方便,咱搭把手!”连续半个月,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场,拉石子、填坑洼,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停歇。在他的带动下,原本需要村里拨款修缮的道路,硬是被大家义务修得平平整整。

  2023 年环境整治行动中,他第一个拿起扫帚清理小区角落的垃圾,还带着儿子一起画宣传画,倡导“垃圾分类人人做”。在他的倡议下,村里制定了“门前三包”村规民约,如今的民权村中心村,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垃圾分类成了村民的自觉习惯。

  志愿服务的名单上,他的名字总是排在前头:敬老院里,他为老人剪指甲、唠家常;路口岗亭,他举着劝导牌维护交通;2023 年防汛期间,他连续5天守在圩埂上,扛沙袋、查险情,累了就在临时帐篷里眯一会儿。在他的感染下,30多名村民陆续加入,组成了一支“民权村防汛志愿队”。

  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他主动承担村口值守,顶着寒风登记信息、测量体温;为居家隔离的村民代购蔬菜、药品,一趟趟跑超市、送上门,成了大家的“后勤保障员”。

  传承美德,做乡风文明的 “传播者”

  “做好事不是一阵子,得是一辈子。”孙根意常对儿女说,也用行动给全村人做着榜样。

  他长年照顾年迈的父母,洗衣做饭、陪医问诊,从未有过一句怨言。闲暇时,他总往村里的孤寡老人家跑,帮着劈柴、修电器,把晚辈的孝心分给更多老人。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年轻人逢年过节都会主动看望老人,尊老敬老成了民权村的新风尚。

  2023 年,在他的牵头下,“民权村邻里互助小组”正式成立。谁家收庄稼缺人手,群里一声喊,大家就来帮忙;谁家有红白喜事,小组主动协调张罗。如今的民权村,“一家有难、四邻相帮”成了常态,村里的矛盾少了,笑声多了。

  “咱农村人实在,看到别人有困难,搭把手是应该的。”这句朴实的话,是孙根意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四十载善行的注脚。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最真挚的行动,让助人为乐的种子在乡村扎根、发芽;他的事迹或许平凡,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田间地头开出了最动人的花。

  孙根意,这个普通的农民,用点滴善举温暖着一方水土,更诠释了新时代好人的模样。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