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芬:农家小院藏温情 孝老爱亲显担当
2025-10-11 17:00:06
人物简介:陶春芬,女,1968年7月出生,无为市襄安镇襄安社区居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多年如一日义务照顾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叔叔陶月林,从三餐烹饪到病榻守护,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真谛,成为乡邻口中的“暖心榜样”。
事迹简介:面对89岁高龄、生活无法自理的叔叔陶月林,陶春芬主动扛起照料重担:清晨煮软烂米粥、午后陪晒太阳聊天、深夜守病榻喂药擦身;定期为老人理发剪甲,冬备厚棉夏送清凉,用细致入微的关怀驱散老人的孤独。她不仅自己践行孝行,更言传身教带动子女共同尽孝,其善举还在村里掀起“关爱孤寡、互帮互助”的新风尚,让亲情的温暖传遍乡野。
正文:
在村口那座爬满藤蔓的小院里,每天清晨总能看到陶春芬忙碌的身影——灶台腾起的白雾里,她正搅拌着为叔叔煮的米粥,筷子轻轻拨弄,确认米粒熬得足够软烂;窗台边晾着的衣物,都是按老人的体形改得宽松舒适。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近十年的坚守,把“义务照顾叔叔”这件事,做成了小院里最动人的日常。
三餐四季:把牵挂熬进烟火里
“叔叔牙口不好,硬饭咽着费劲,得天天熬粥、蒸软馒头。”这是陶春芬挂在嘴边的话。每天天不亮,她就踩着晨露起床,先到菜园摘最新鲜的青菜,切碎了拌进面糊里,烙成软乎乎的菜饼;炖肉时要比自家多炖一个小时,确保肉质入口即化。早餐端到老人面前时,她总会先尝一口温度,再慢慢扶叔叔坐起身,看着老人吃完才放心去忙农活。
午后的阳光洒进院子,陶春芬会搬两把椅子到葡萄架下,搀扶着叔叔慢慢坐下。她一边帮老人捶着腿,一边讲村里的新鲜事:“张家的孙子考上大学了”“李家的菜园种了新品种黄瓜”,偶尔还会翻出旧照片,陪老人回忆年轻时的岁月。要是遇上阴雨天,她就把电视调到老人爱看的戏曲频道,凑在耳边轻声讲解剧情,让冷清的屋子满是笑声。
病榻守护:把责任扛在肩膀上
2023 年冬天,陶月林突发高烧,夜里咳嗽不止。陶春芬摸了摸老人的额头,二话不说裹紧棉袄,背着老人往村卫生所跑。乡间小路结着薄冰,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累得气喘吁吁也不敢放慢脚步。在卫生所陪护的三天里,她几乎没合眼:每隔一小时量一次体温,用温水帮老人擦身降温,按医嘱准时喂药,就连老人半夜想喝水,她都能立刻醒过来递上水杯。
平时,陶春芬把叔叔的健康放在心上。她在日历上圈出每个月的体检日,再忙也会放下农活陪老人去检查;医生说老人需要补充营养,她就每周赶集买新鲜的鱼和鸡蛋,变着花样做给老人吃;听说邻村有治关节痛的偏方,她专门骑车几十里去请教,回来后按方子给老人熬药、敷贴。“只要叔叔能少遭点罪,我多跑点路、多花点心思都值。”陶春芬说。
乡邻效仿:把温暖传到千万家
陶春芬的善举,像一缕春风吹遍了村子。以前村里的孤寡老人大多独自生活,自从大家看到陶春芬十年如一日照顾叔叔,不少村民主动行动起来:张家婶子经常给隔壁的孤寡老人送包子,李家大哥会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挑水、买东西,村妇联还组织了“关爱老人志愿服务队”,定期上门帮老人打扫卫生、理发。
“春芬给我们做了好榜样,照顾老人是应该的。”村民们说。如今的村子里,互帮互助成了新风尚,老人们的脸上多了笑容,心里多了温暖。而这一切的开始,都源于陶春芬那一句“叔叔没人照顾,我来管”的承诺,源于她用十年时光践行的“孝老爱亲”。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华丽动听的言语,只有发自内心的关怀。陶春芬用一双勤劳的手,为叔叔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用一颗真诚的孝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一份无私的善举,点亮了整个村子的温情。她就像田埂上的向日葵,始终向着温暖生长,也把阳光带给了身边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