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培育 > 移风易俗 >正文

赫店镇宏林村:破旧立新树新风 文明乡韵润心田

2025-02-24 09:44:08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无为市赫店镇宏林村精准发力,将移风易俗作为工作的突破口,通过村规民约约束、家风家训浸润、乡土文化涵养等多元路径,让文明新风劲吹,为乡村治理注入精神内核。如今,一幅“乡风淳、民风正、文化兴”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宏林村徐徐展开。

图片8.png

  图为宏林村志愿者为前来兑换积分的村民进行登记。

  细化村规民约,激发自治活力。走进赫店镇宏林村,墙上张贴的《村规民约》格外醒目。诸如“红白事随礼不超500元”“不攀比彩礼、不铺张宴请”等准则清晰明了,简洁有力。这份经村民代表大会反复研讨、逐条修订的“小法规”,将移风易俗细化为具体内容,广泛涵盖婚丧嫁娶、环境卫生、邻里纠纷、文明实践等多个方面,以柔性的“软约束”巧妙破解乡村治理中的“硬难题”;宏林村村“两委”积极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四会组织,对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劝导并公示,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在宏林村瓦屋和美乡村设立“积分超市”,村民可凭借日常遵守村规民约、参与文明实践活动、配合人居环境整治所获得的积分,在这里兑换生活用品、农药化肥,构建起遵守村规得实惠,违反约定受监督的良好循环。宏林村曾经大操大办的“面子工程”逐步被简朴温馨的“里子文化”替代。

图片9.png

  图为宏林村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道德讲堂系列活动。

  弘扬家风家训,滋养道德沃土。“持家须守勤廉训,立世当存孝义心”“求学莫忘勤为径,修身牢记善为根”,在宏林村“童笔绘家风”活动现场,孩子们用稚嫩笔触将祖辈的治家格言一笔一划写下,横竖撇捺间,赓续着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这些丰富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正是宏林村发挥家训教化人、家风感染人作用,活化家风传承的创新举措;在宏林村瓦屋中心广场,数米长的家风文化主题步道成为村民驻足打卡地。一个个“诚信友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通过彩绘故事生动呈现,在村民日常生活场景中深深扎根;家住宏林竹元自然村的“芜湖好人”胡友珍,照料独居老人任克道的事迹,则通过宏林村“身边人讲身边事”道德讲堂系列活动,在村民中引发强烈情感共鸣,推动了家风美德的弘扬;去年落成的宏林村史馆内,“姓氏文化”展区格外引人注目,谢氏、钱氏等家族的家训整齐陈列,村史馆还专门设有板块,详细展示“全国劳模”张明昌的奋斗历程。这些凝聚家族传承与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让村民们在了解家族历史、学习榜样事迹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家风的内涵与价值,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图片10.png

  图为宏林村开展“传承非遗•浸润童心”文明实践活动。

  厚植乡土文化,赓续红脉非遗。宏林村因革命烈士钱宏林而得名,红色基因深植于这片土地。为传承红色文化,宏林村绘制了一幅幅笔触细腻、色彩鲜明的墙绘,生动地勾勒出钱宏林烈士投身革命、英勇无畏的光辉事迹。这些墙绘不仅成为宏林村一道亮丽的景观,更是对未成年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此外,宏林村还定期组织“红色故事会”,邀请老党员登上讲台,讲述钱宏林烈士的革命历程,激发村民内心深处的爱国爱乡情怀,为文明乡风注入坚定的红色信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宏林村的横步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省级非遗“无为横步桥木榨油制作技艺”更是熠熠生辉。宏林村在村史馆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并依托传统木榨油厂,定期举办木榨油技艺体验课。从炒籽时的香气四溢,到碾粉时的精细操作,再到蒸煮、包饼、撞榨等一道道工序,年轻村民与游客在手把手地教学中,亲身参与古法榨油的十八道工序,让这项传统工艺得以代代相传。在这一过程中,非遗传承不仅加深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村民的价值观。大家在感受传统技艺魅力的同时,愈发珍视乡村质朴的文化传统,摒弃那些虚荣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中。

  移风易俗是一项春风化雨的长期工程,当村规民约从墙上走进心里,当家风家训从口号变为行动,当乡土文化从记忆化为滋养,文明乡风便能找到最深厚的生长根基。下一步,赫店镇宏林村将继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调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的积极性,夯实文明乡风建设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通讯员:张兴宇)

责任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