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实践 > 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 >正文

无为市:小阵地巧织暑期成长大图景

2025-08-26 16:54:22

  “孩子不仅学会了鱼灯制作,还主动研究起无为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暑假太有意义了!”在无为市十里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家长王女士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暑期,无为市依托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精心推出“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主题系列活动。截至8月中旬,累计开展实践活动超千场,服务青少年12000余人次,以“非遗传承+夜间活动+多元服务”的创新组合拳,织就了一幅生动鲜活的青少年暑期成长图景。

图为第一期“艺”起来无为周末剧场

  面对暑期青少年多元化、高品质的服务需求,无为市构建“1+N”联动矩阵,由宣传部牵头,联合教育局、文旅体局、团市委、文联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打通部门壁垒,整合各级共298个文明实践阵地,以及属地学校、社会机构、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资源。通过市级统筹、镇村联动,实现阵地共用、活动共办、成果共享。一张覆盖城乡、资源融通的服务网络由此形成,成为精准服务青少年的坚实支撑。

  立足青少年成长核心需求,无为市精心设计了多样化活动模块。为破解文化传承“断层”问题,当地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为切入点,精准把握鱼灯制作工序清晰、适合青少年动手实践的特点,联合芜湖电缆工业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通过技艺研习、情景剧创排、影像记录等形式,引导青少年解锁“鱼灯密码”。这种“非遗+教育”的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可触可感的“活态教科书”,文化自信悄然生根。

图为体验制作“无为鱼灯”

  夜幕降临,“文明无为夜”系列活动成为城市新风景线,巧妙破解服务时空局限。每周五晚准时送达的“艺起来”无为周末剧场公益演出,不仅是群众自创自演的艺术舞台,更创新融入“无宣有声”理论宣讲,形成“有声宣讲+文艺展示”的独特模式,让青少年于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生动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同时,“星空影院”放映经典影片,“书香夜市”在城市书房、公共文化空间等场所开展绘本阅读、非遗手工等活动20余场,吸引千余人次参与,共同构建“夜间文化加油站”,点亮“15分钟文化生活圈”。

图为“艺”起来无为周末剧场《哪吒》表演

  类似的活动模块还有很多:“家乡真美”带领青少年走家乡路、讲家乡事,通过墙绘、方言思政课、农耕体育赛等活动激发乡土情怀;“书房真香”深度融合阅读活动与家风培育,让书香伴随儿童成长;“濡须文艺大讲堂”邀请专业讲师,围绕书法绘画、写作阅读、红色故事等主题开展8期系列讲座,成为青少年滋养心灵的文化高地。

图为“濡须文艺大讲堂”第七期暑期课堂

  无为市外出务工人口多,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的背后,是一个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存在暑期“看护难”的问题。无为市整合22支省内外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资源,深入站点提供学业辅导、科普教育及安全培训,盘活闲置空间打造“活力课堂”,创新推出“1+X”特色暑托班模式,既缓解民生痛点,又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图为“花间渡学堂”暑期书法课堂

  无为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小支点”,通过部门联动、资源整合与精准策划,成功撬动青少年暑期服务“大资源”,破解文化传承、看护安全等多重难题,实现民生需求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其探索形成的“1+N联动织网、特色模块供给、活动闭环生效”模式,为全省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创新开展青少年假期服务,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无为样本”。这一实践生动证明,基层“小阵地”同样能书写服务青少年成长的“大文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了坚实的基层力量。(樊丽丽)

责任编辑: 赵倩